奥匈帝国(德语:Österreich-Ungarn;匈牙利语:Ausztria-Magyarország)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立宪制二元君主国,由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其建立源于1867年奥匈折衷方案,1918年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而解体。
奥匈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奥匈两国分别管理内部事务,双方在法定意义上是平等的,两国在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铸币等领域分别享有自主权,外交和国防事务统一由帝国的中央政府处理。奥匈帝国是当时世界列强之一,国土地跨东欧、中欧和南欧,面积为欧洲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国,人口总数居欧洲第三,次于俄罗斯和德国。
1908年,奥匈帝国兼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地区,为帝国存续期间少有的领土扩张,酿成波斯尼亚危机,间接为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爆发埋下祸根。事件中,皇储约瑟夫·斐迪南大公被19岁的塞尔维亚黑手党的激进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和德国同属同盟国一方,于1918年战败而解体,奥地利第一共和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奥匈帝国的法理继承国,而在奥匈帝国故土上建立起来的独立民族国家还包括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国等;亦有部分领土被波兰第二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继承。
奥匈帝国还是多民族国家,其内政事务常需要由其国土范围内12个民族代表共同商议决定。其存续末期期间欧洲民族主义思潮逐渐盛行,各地民族独立思想已趋至成熟,国内民族起事和民族纠纷不断,民族问题严重,由之产生的语言分歧也使得战时军队指挥效率低下。虽然奥匈帝国在民族问题上举步维艰,但在它所存在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实现了近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匈帝国保有世界规模第四大的机械制造业体系,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尤其是军火制造业中异常发达;其家用电器、电力工业设备及发电厂发电装置的制造量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次于美国和德国。
1867年2月建立奥匈帝国的原因是一种和解。在此之前,奥地利帝国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1804年—1867年),而且是凌驾于普鲁士之上,能左右德意志统一和意大利统一步伐的中欧霸主。[15]但19世纪中叶,这个帝国的国力被大幅削弱:1859年的奥萨战争使它丧失了在意大利的所有非奥地利历史领土,1866年的普奥战争迫使它被排除德意志邦联之外,虽然德国地区和意大利地区从来就不是奥地利的领土,但是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一直透过王室联姻和占据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邦联的主导地位的方法(作为永久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德意志邦联主席国)来控制非本国领土地区并把她们加入自己的势力范围;随着德国和意大利的统一,奥地利失去了全部在中欧的势力范围,因为自己和德国俄国是盟友而意大利王国和法国德国亦是盟友关系,所以奥地利已经不能再插手已经被层层联盟关系所捆绑住的自己原本的势力范围(除普鲁士外的整个德国,尤其是南德,意大利的伦巴地-米兰和威尼斯地区,俄国的小波兰地区,被法国保证中立的瑞士),进而只能转向由孱弱不堪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控制的巴尔干地区来弥补自己的损失。
奥地利帝国境内的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尤其是以匈牙利贵族为代表),在帝国的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造成了空前的叛乱。匈牙利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出于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奥地利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匈牙利的马扎儿民族是奥地利帝国中第二大民族,而且它的面积占了帝国的约二分之一;为了保障奥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和防止这么一个强大的国家脱离奥地利独立,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不得不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安抚性质的谈判,寻求一个可以使他们支持他的折衷方案。
一些政府官员劝告弗朗茨·约瑟夫与所有民族主义领导份子谈判,来建立一个联邦国家,因为他们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让匈牙利势力大为增强,并且遭到其余民族更强大更激烈的反对和不满。当时,斯拉夫民族为中心的其他少数民族(这里的‘少数’并不代表她们的民族数量真的很少,而是指无法向主流民族一样拥有自由平等的权利)亦曾要求参予政权,建立多元政府。以下是各种解决方案(其中顺序为帝国内地位高低的排序):
五元帝国方案二(德意志人+匈牙利人+奥地利帝国境内捷克人与波兰人+匈牙利帝国境内克罗地亚人与罗马尼亚人)
七元帝国方案二(德意志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波兰人+克罗地亚人+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和乌克兰人等所有其余民族)
但以上这些方案基于奥地利皇室和匈牙利贵族的反对,因为奥地利的德意志人担心给予太多民族的自治权会导致他们最终独立成新的国家,而匈牙利贵族则担忧其他民族把自己和奥地利德意志人的权力瓜分走,所以除了第一种方案以外,其余的都迟迟无法生效以至于最终被废除。弗朗茨·约瑟夫无法忽视从玛利亚特蕾莎时期开始就在奥地利境内一直保有特殊地位的匈牙利大贵族势力,而这些拥有众多私人军队和地产农奴的大贵族们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在这之上的一概否决;在百般妥协之下,而奥匈二元帝国遂正式成立。
匈牙利的大贵族们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来证明匈牙利在帝国内的特权,他们还要求在布达佩斯设立一个有立法权的议会,这个议会设立的法律在历史上归属匈牙利王国的地区有效,保证匈牙利人(尤其是其大中小贵族和市民阶层的精英学者,艺术家音乐家,资本家商人)在其中占多数,而国内众多的罗马尼亚人和斯拉夫人等少数民族则和旧奥地利帝国甚至神圣罗马帝国时代的时候一样,基本上无权。
奥匈帝国有三个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位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匈牙利和奥地利各有各自的议会和自己的首相。皇帝的权力理论上是至高的,但实际上是有限的。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奥匈帝国内的一些地区如加利西亚和克罗地亚享受特别地位,它们拥有特殊的政府形式。
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地区的共同政府由一个共同部长会议组成,这个共同部长会议的成员包括三个部长(财政、军事和外交),两个地区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
两个议会各派出一个代表团,各六十人分别对共同部长会议的财政计划及其他议案讨论,这样每个地区政府对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总括来说,议会的联席是没有什么真正的权力,因为它仅能互相提出照会,在奥、匈两代表团两次照会均无法达成共识时,才分别进行表决,由始至终它都不能对中央的事务进行共同辩论及质询。
行政上,最终共同政府的部长仅对皇帝负责,而非议会及人民,而皇帝本人有权对外交和军事政策作最后决定。两个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权力交叉往往导致摩擦和低效率。尤其军队在这方面受到阻碍。尽管军事是中央政府的职权范围,但奥地利和匈牙利政府有“征兵、提供驻扎地、运输和补给,以及负责军队人员民事的和非军事事务的责任”。因此每个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决定有很强的影响力,而每个地方政府都使用每一个机会来扩大它们自己的权力。
两个地区之间奥地利部分占总人口的约57%以及主要经济资源。从1867年开始两个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最大的争执是关于每个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纳多少费用的问题。在帝国组成初期,奥地利部分负担帝国总体开支百分之七十,匈牙利部分负担百分之三十。这个问题每十年进行一次协商,而每次协商都造成很大的争议。尤其是从1900年代中开始(1906年4月)匈牙利的议会中民族主义者占多数和组织政府开始,这个争议问题造成了一个持久性的宪法危机。1907年10月和1917年11月,这个问题在一个“始终如旧”的基础上暂时获得解决,匈牙利负担比率仅上升到36.4%。
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外交部长经常进行外交关系谈判、磋商。奥地利部分和匈牙利部分地区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外交政策的态度也稍不相同。布达佩斯的政治家害怕帝国的扩大会使得匈牙利人的比例和影响变小。不过,帝国政府与德国在1879年结成德奥同盟,对付俄罗斯的同盟,则受到两个地区政府的欢迎,因为它们都将俄罗斯看作最大的军事威胁。
按1878年柏林条约,奥匈帝国于1878年8月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908年10月它正式被并入帝国。这块地方被作为双方共同管理地区,并被配属于财政部管理。为解决这个不正常的状况,一些维也纳的政治家考虑将这块地区,与帝国南部的其它一些斯拉夫人占多数的地区,合并为帝国的第三个地区。当地的克罗地亚人可能较为亲近维也纳,而非布达佩斯。